当中年男明星被“嬷”
质疑嬷嬷,理解嬷嬷?
近有“于和伟嬷嬷发力”,前有“王宝强嬷嬷发力”,最近“嬷嬷大军”此起彼伏,在社交平台群嬷乱舞。
说到“嬷嬷”,最著名的非“容嬷嬷”莫属。但此嬷嬷非彼嬷嬷。最近演员于和伟发了一条微博,配图是其在《我是刑警》里的剧照与loopy的拼图,并写道“配合宣传!...非本人自愿...!”。网友便说,“于和伟嬷嬷有福了”。
(图源:@于和伟)
“嬷嬷”是什么?在同人文化里,“嬷嬷”指的是,喜欢某男性角色在与其他男性角色的浪漫关系中处于“被动方”的粉丝群体,如今意指泛化后多与“泥塑”行为混同。“泥塑”常指将男性角色女性化。两者有重合,但并不完全等同。
于和伟在《我是刑警》里饰演刑警秦川,而在他的嬷嬷粉眼里,则是“可爱川宝”。点开评论区,“川宝真可爱”“可爱宝宝”“甜妹升级”等字眼,难免令路人或不了解嬷嬷的人感到意外,称“进错评论区了”“禁止虐待老人”。
与此同时,“恋与许三多”更是冲击着许多人的固有认知和视频平台首页。在饭制视频里,段奕宏对宝强用低沉性感的声线说“我是你的俘虏”,张译双手捧着哭成泪人儿的宝强说“别哭别哭”,陈思诚更是与宝强挤眉弄眼的青梅竹马。王宝强成了妥妥的“大女主”,男性角色都围着他团团转。
《士兵突击》(图源:抖音)
被嬷的中年男演员,还有张译、张颂文、吴京,甚至孙楠。其实,在同人圈里,不少男演员都可能成为被嬷的对象,张若昀、丁禹兮等等艺人也不乏嬷粉。
“嬷”本身是个人喜好,需要得到正视与尊重,但也有不少粉丝“谈嬷色变”,认为有损明星形象。“嬷嬷”被台上热搜,是同人圈进一步泛化的表现,在同人圈与真人饭圈彼此交融的当下,更需要找到一种平衡,尊重差异、保护多元。
何以被嬷?
“内娱第一妹宝,乖得翘jio”,网络热帖这样的描述很难让人想到是中年男演员于和伟。帖子图片来自于和伟宣传《坚如磐石》的微博,评论区一水“宝宝”“老婆”,让网友大为震撼。不久,“他从主公变成了公主”话题登上热搜,也是因为这些“爱称”,让于和伟“嬷嬷”来了一次震撼亮相。
从《觉醒年代》到《三国》,嬷嬷粉越嬷越起劲。更有网友制作“嬷力挑战9题”,制作了温柔小妈、弑父寡妇、阴暗学妹、宝贝团宠等“嬷版”,将于和伟的不同照片放入其中。这些不同的女性人设,即是嬷嬷粉对男艺人形象的重塑。
(图源:小红书)
这些被嬷的男艺人,在嬷嬷粉眼中,可以是妈妈,可以是小女孩、妹宝,也可以是老婆、公主。除了外表,嬷嬷粉看中的更是一种气质,或是母性光辉,或是女性的细腻与柔美,又或是强大外表下的破碎感。究其本质,嬷嬷粉都希望自己喜欢的角色“被宠爱”。
《士兵突击》里的许三多,质朴、善良、傻里傻气,集万千宠爱于一身,就被评价为“嬷嬷圣体”。二创视频里,宝强被剪成“顶级魅魔”,有腹黑教官袁朗(段奕宏饰),温柔白月光史今(张译饰),有青梅竹马成才(陈思诚饰)等不同CP人设,谁看过一次就会得到“被鬼缠上”的体验。
《士兵突击》(图源:抖音)
评论区留言“这对么?”会得到回复“不止这对。”《士兵突击》以“大型乙游”的方式重新翻红。在许三多之外,年轻的王宝强也被嬷嬷粉夸“水灵”“齿红纯白”。留下网友一脸震惊,感叹“前不久网上说有人要搞王宝强,但没想到是这样搞”。
张译的“e嬷”们,多因史今、秦驰入坑。《士兵突击》里的史今既刚强又温柔,充满亲和力,被编剧兰晓龙称为“军中之母”,也成为不少粉丝的第一个“男妈妈”。《重生》里的秦驰则是外表高冷内在情绪丰富,有着复杂过去的设定,让嬷嬷们“心生怜爱”。
被叫“妈妈”的不止张译。随着《狂飙》爆火,张颂文也吸引了一堆嬷嬷粉。因为长相儒雅,性格体贴温柔,被网友认为有“慈悲的母性”,看着有种“想喊妈的感觉”。甚至以硬汉形象示人的吴京,也因在《流浪地球》饰演刘培强所流露的男妈妈气质被称“妈妈”。
(图源:@君君的旅行日记)
这些嬷嬷粉一边嗑新角色,一边考古早角色,同时在现实世界找寻合理性,给想象中的“小女孩”“妈妈”编造新剧情。
“嬷嬷”何来?
十几年前,《士兵突击》就是同人圈大“烫门”,甚至网传“有人打了六本同人文递到演员面前”。
“同人”来自于日语,本义指有相同志向、爱好的人,后发展为主要基于文学、动漫等原创内容进行非商业二创的活动,成为日本ACGN(动画、动漫、游戏、小说)文化的一部分。简而言之,同人圈就是围绕这些二创作品形成的创作与讨论的圈子,以二次元内容为主,慢慢发展到偶像与真人影视作品。
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中国大陆的同人圈也经历了从BBS时代的网站动漫板块、各大贴吧,到社交媒体时代的网易LOFTER、QQ空间、微博,以及比如晋江文学城、有妖气漫画、B站等日益细分的不同垂类内容下的同人社群。原本属于圈地自萌的小众文化,也逐渐渗入大众流行文化中,与粉丝文化紧密相关。
《士兵突击》自2006年首播以来,不仅成了军旅题材代表作,也成为同人圈进行二创的绝佳素材。据说《士兵突击》当年在贴吧的同人文火爆到“能造个网站”,晋江TOP1级别的耽美小说《麒麟》最初就是根据《士兵突击》中的两位角色,袁朗和吴哲进行再创作的同人文。
(图源:LOFTER)
同人文化里,诞生出不同的人设与小圈子黑话,多从日语音译而来,以此实现种种原作未能满足的想象与被压抑的欲望。提到嬷嬷,先要说的是泥塑,即“逆苏(逆向玛丽苏)”的谐音,常指男性角色的“女性化”,从语言上对角色进行性别倒置。
而嬷嬷最初衍生于同人圈中的“受抚慰”,即“受腐唯”的谐音,指的是在耽美文化中,只对某一角色处于被动方的同人作品感兴趣的粉丝。嬷嬷则是磕某一角色在与其他角色的CP中处于被动方的群体,他们常常享受的是“自推(即所粉角色)被全世界捧在手心的感觉”。
处于被动方角色坦露的脆弱、可爱,令嬷嬷粉怜爱,也由此享受他被强势方宠爱或虐待。这种心理机制,似乎可以用西方心理学上的“施虐-受虐”理论来理解。
《士兵突击》(图源:豆瓣)
在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看来,受虐者更偏爱在他自己的身体上来体验存在的痛苦,而施虐者则拒绝此种痛苦并迫使他者去承受它。弗洛姆则指出,施虐-受虐作为一组共生关系,根源都在于摆脱孤独感和无能无力感,同时很大程度上都在共同依赖权力、崇拜权力。
嬷嬷粉中的大部分也是泥塑粉。这种将男性女性化的方式,模糊了固有的性别边界,排斥的是有毒的男子气概、爹味感,通过幻想和书写揭露男性气概的脆弱性,从而在心理上获得一种对抗传统性别角色的满足感。但值得警惕的是,这种爱与被爱的关系,本质上并没有颠覆父权制下的二元对立模式,只是实现了一种自我赋权和身份认同的想象性建构。
“嬷幻”的限度
当小众文化渗入大众文化,非同人圈的人面对这些黑话自然摸不着头脑。对于《士兵突击》因为嬷嬷发力而翻红,有人一本正经“说它是偶像剧,是看得太浅了”“感觉《士兵突击》被污名化了”,也有人被勾起好奇心“嬷得我都要追这部剧了”。
在互联网参与式文化与词义多变性的情况下,“嬷嬷”的表达也容易与“泥塑”混同,或产生新的含义。但无论如何,“嬷嬷”与“泥塑”都是对原本角色的再塑造与再想象,是同人文化与粉丝文化的创造实践。源源不断的二创,也在侧面证明原作的吸引力。哪怕不同于大众价值观,同人创作也是这些同人群体的精神自留地。
内娱退步的现状,让观众对工业糖精渐渐脱敏,难免走上考古之路,二创内容则提供了一个考古契机。在集体怀旧的风潮下,《士兵突击》也搭上了老剧文艺复兴的快车。它的翻红并非单纯因为嬷嬷粉,而是因为作品本身就有穿越时间周期的力量,群像人物之间存在多元的情感耐人寻味,“友达以上”的关系真挚动人,“演技好且没有刻意卖腐,反而更好嗑”。
《士兵突击》(图源:豆瓣)
嬷嬷粉与不理解嬷嬷的粉丝吵起来,体现出同人圈与饭圈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。同人圈和饭圈都是某一作品或某人的爱好者,体现了粉丝对于特定对象的热爱和支持。但同人圈更强调创作自由和虚构性,而饭圈则可能更强调偶像的真实性和形象维护。
对于演员而言,被嬷与被泥塑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名演员身上多变的气质。但在同人创作上,对纸片人与真人虽然并未有某种明确的创作限度,却又的确存在需要把握的尺度。“肖战粉丝举报AO3”引发肖战饭圈和同人圈大战的“227事件”就是粉丝内部矛盾激化的结果。
(图源:@肖战工作室)
与此同时,有粉丝认为“一旦开始媚嬷嬷,那这个男艺人就完了”“男人只有嬷而不自知时才是最好嬷的”。于和伟那条“配合宣传”的微博,引发了豆瓣里#于和伟 自嬷#的话题词条,不少网友觉得这是在主动“媚嬷”,用一串句号以示心情。
归根结底,同人圈建构了一个想象的世界,嬷嬷们被那些明星所饰演的角色圈粉,看中的是他们身上纯粹的特质,从而也会对现实中的形象有所投射,如果这种纯粹被打破,想象的世界也会破碎。
在这个抽象又魔幻的世界,当我们正呼唤多元内容、内娱活人时,“嬷幻”怎么不算是一种自娱自乐。
1.叔圈嬷嬷,给内娱一点震撼
2.从BBS到LOFTER:中文同人圈的奇幻二十年
3.网络粉圈“泥塑”实践及其社会性别意涵,《新媒体研究》
商务合作: